熊鑫伟 Xinwei Xiong
🚀 认知宇航员
🤖 AI 共生体
🌍 数字游民
🎂 2001, 04, 30
"如果说 2025 年初的我是一个地理上的探索者,那么现在的我,更像是一个在思想旷野中深潜的宇航员。"
我的核心议题已从简单的体验世界,深化为理解世界并构建自我。我在极致的理性中寻找感性的栖息地,在混乱的体验浪潮中校准理性的航向。
KERNEL ARCHITECTURE
🧠
学习操作系统
超越"思考如何思考",建立完整的知识吞吐流水线。
Knowing (知)
Awareness (觉)
- 输入:观我 · 格物 · 知世 · 一闪
- 原则:一手经验 (Raw Data) 优先
⚡
知行合一驱动器
跨越"知道"与"做到"的鸿沟,用机制对抗人性弱点。
恐惧
< 好奇
行动
> 完美
- 最小行动集 (MVP)
- 单向门 vs 双向门决策
🔮
整合性智慧系统
用工程师思维,为复杂的人性构建清晰的框架。
佛学
王阳明
精神分析
系统论
- 调试工具:梦境解析 / 归因修正
- 目标:更了解自己,更了解世界
🤝
AI 共生范式
AI 不是工具,而是第二大脑与认知的延伸。
Software 2.0 Native
- 角色:思考放大器 & 创意催化剂
- 模式:苏格拉底式对话
🔭
社会观察雷达
跳出个体视角,洞察社会叙事、权力结构与系统运作。
叙事权力
文化OS
缝隙生存
- 视角:从"数字游民"到"全球观察者"
- 关注:智利模式 / 南北差异 / 城市病
❤️
情感调和引擎
在极致理性中构建感性的栖息地,接纳真实的混乱与不完美。
工具理性
价值理性
- 审美:日式物哀 / 残缺之美
- 核心:接纳"出厂设置",与自己和解
SYSTEM ARCHIVES
📡 Protocol 01: 价值观光谱 (Values Spectrum)
我的决策逻辑基于以下三个维度的平衡:
极度理性深度感性
在构建系统时像机器一样严谨,在感知世界时像诗人一样敏感。
特立独行群体共识
"存在先于本质"。我选择定义我自己,而不是被社会时钟定义。
🎒 Protocol 02: 认知装备 (Tools & Gears)
Obsidian
第二大脑
Flomo
碎片灵感捕手
ChatGPT/Claude
私人苏格拉底
Hiking Boots
物理世界接口
🤝 Protocol 03: 协作与连接 (Collaboration)
我喜欢什么样的交流?
- ❌ 拒绝 Shallow Talk (天气、八卦、无意义的寒暄)。
- ✅ 偏爱 Deep Talk (本质、困惑、激情、系统性思考)。
- ✅ 欢迎指出我的逻辑漏洞,我视其为系统升级的补丁。
如何联系我?
通过下方的矩阵链接。请附上简单的自我介绍,真诚是最高效的握手协议。
技术支持与联系方式
400+
KM 徒步里程
9
探索国家
∞
好奇心
SYSTEM STATUS: OPERATIONAL | DESIGN: NEURAL UI v3.0